我市全力加强海洋环境资源保护 促进人与海洋和谐发展
日期:2009-12-02 00:00:00  浏览量:   信息来源:


我市严格执行海洋环境保护和海域使用管理等有关法律法规,依法行政,大力加强监测能力、自然保护区和人工鱼礁建设,积极开展增殖放流和宣传活动,较好地遏制了海洋与渔业资源的衰退,增强了群众的海洋环保意识,在一定程度修复了海洋生态环境,有力地促进了人与海洋的和谐发展。

一、成立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机构,提高海洋环境监测能力

我市于2003年成立了市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站,进一步提高海洋环境监测能力;先后投入了500万元,建立了 400平方米的实验室,配置了一批先进监测设备,招收了一批高素质的监测人员。今年初,在经过一年时间准备的基础上,通过了省级的计量认证,成功获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发的《资质认定计量认证证书》,获准使用“CMA”徽标,所出具的数据具有法律效力,为全市进行海洋环境监测、用海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海洋污染防治、制订海洋环境保护规划、监测信息发布等方面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目前,市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站能独立完成国家和省下达的海洋环境监测任务,并且每年根据监测结果编制和发布海洋环境质量公报。

二、创建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扩大海洋资源保护区域

我市自2004起开始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经过一个快速发展期,至今全市共有海洋与水产类型保护区8个,其中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市级自然保护区1个,县级自然保护区4个、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1个,总面积达25287公顷,保护区类型较多,初步形成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其中,阳江南鹏列岛海洋生态省级自然保护区于200811月,经省政府批准由市级自然保护区升格为省级自然保护区,成为该市继阳春百涌省级自然保护区、阳春鹅凰嶂省级自然保护区之后的第三个省级自然保护区,也是我市第一个海洋类型的省级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海域面积20000公顷,自2004(市级)建立以来,海水水质一直保持在一类水平,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社会效益不断凸显,在提高人民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扩大保护区社会影响力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开展增殖放流活动,以政府行为带动民间自觉行动

我市紧抓住“休渔放生节”和“南海开渔节”两大节日为契机,加强宣传,扩大影响,形成以政府引导,社会广泛开展的良好局面,努力使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真正由政府行为向社会公益事业转变,收到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中2009年,我市共组织放流活动12次,放生海龟62只,海水鱼苗280万尾,对虾苗3000万尾,淡水鱼苗250万尾,合计投入资金200万元。

四、开展人工鱼礁建设,修复海洋生态环境

人工鱼礁是人为的在水中设置一定形状的构造物,为海洋中鱼类提供栖息、生长和繁殖的场所。为了探索我省开展人工鱼礁建设的效果,2000年阳江在全省率先开展人工鱼礁试点建设,通过监测和调查证明人工鱼礁建设对于恢复渔业资源和保护海洋资源环境效果良好,我市双山人工鱼礁区及南山岭人工鱼礁区建设后,底拖网作业渔船不能进入这些海域作业,渔业资源得到积极而有效保护。

省九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建设人工鱼礁保护海洋环境的议案》后,为了贯彻实施议案,更好地保护和修复近岸渔业资源和生态系统,我市于2002年编制了《阳江市20022011年人工鱼礁建设规划》。根据人工鱼礁建设规划,我市将于2011年前在16万公顷的幼鱼幼虾繁育区内按10%(1.6万公顷)的比例建设9座人工鱼礁,投放礁体约80万立方米。若按每立方米人工鱼礁增产10公斤鱼计算,全市一年可增加鱼产量8000吨.目前,除完成双山人工鱼礁试点区外,我市负责建设的三座省级大中型生态公益型人工鱼礁正在开展建设,阳西县南山岭人工鱼礁第一、二、三、四期工程建设,阳江市西帆石人工鱼礁(一、二期)建设工程己完成85%礁体的制作,阳东县头芦排人工鱼礁已完成前期工作。已投放制作钢筋混凝土礁体1209个,礁体空方3.7万立方米,建设礁区面积1600公顷